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举办2021年年会暨专题研讨会

人文社科类

  1月5日-6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21年年会暨“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期一天半,1月5日为开幕式和平行论坛,6日上午学会与4家理事单位联合举办4场分论坛。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徐坚研究员致开幕辞,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王擎做形势政策报告。


  徐坚表示,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学会换届后的第一场大型学术活动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题进行研讨具有重要意义。


  王擎在报告中回顾了2021年的国际形势,并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结了中国外交在后疫情时代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对2022年国际形势发展进行了展望。他结合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界2022年度的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上午的两场平行论坛分别由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教授和《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编审主持。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贾庆国教授,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刘德斌教授,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教授等8位专家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等议题分别进行发言。


  下午的两场平行论坛分别由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研究员和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周方银教授主持。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徐步,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教授,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研究员,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等共8位专家就中美关系的态势、中欧关系、中日关系、外交能力评估等议题发言,并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1月6日上午,学会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郑州大学联合举办了四场分论坛,议题分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外交理论创新”“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和“网络安全与数字外交”。四场分论坛分别由学会理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张骥研究员,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宋伟教授,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周方银教授和学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余丽教授主持,每场有7-8位专家学者围绕议题进行发言,并与听众进行了问答互动。


  与会专家梳理了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涉及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的内容,论述了坚持独立自主、中国道路、理论创新、胸怀天下和敢于斗争等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启示和影响。学者们一致认为独立自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立足点,超越了一些国家的惯常思维和逻辑。


  与会专家还从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基本内涵、原则路径和实践贡献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型国际关系,认为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目标。


  也有专家提出,百年变局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国身份的调整与重塑,这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挑战。面向未来,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


  专家认为,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呈现一些特点,如解释力不足、思想性理论匮乏等等。中国外交新的理念、制度、实践已经超出了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范畴。这就要求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中国的外交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凝练。


  与会学者还提到,国家安全学已成为一级学科,具有作为一级学科的显著优势:第一是成立之初已有原创性思想理论体系;第二是在实践层面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道路;第三是百年新征程的特殊时代背景为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提供了的需求导向。未来,国家安全学的发展可以继续与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发展相互促进。(供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处)